Seminar: Active Faults in Taiwan

November 21, 2004


臺灣位處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活躍的地質構造環境,造就了臺灣島,同時也註定此島嶼動盪的宿命。本會從關心台灣的角度出發,邀請專攻野外地質調查與地質構造分析研究的黃文正先生,為大家從簡單易懂的角度出發,深入淺出的解說斷層現象。

西元1999年9月21日的集集地震重創臺灣中部造成約2,300人死8,000人傷及76,000棟房屋全毀或半毀。然而極大部份的傷亡損毀集中在地震發生時地塊相對移動所產生的地表變形跡,此變形跡長約100公里從苗栗的卓蘭往南延伸至南投的桶頭,其位置約略吻合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地調所)所收錄的42條活動斷層之一的車籠埔斷層,因此活動斷層的研究隨即被受國內各界重視。

以中央地調所的活動斷層研究計畫為例,該計畫可分為三大部份,其一為斷層位置的精確調查,此部份包含地質精查及地球物理探勘;其二為斷層活動性研究,亦即槽溝開挖及古地震研究,其三斷層滑移速率監測,包括近斷層GPS及精密水準測量,衛星雷達差分干涉量測地殼變形。

演講者對於活動斷層學有專精,即針對活動斷層由地下土層往地表擴展延伸的斷層行為作分析, 其目的在於描述斷層形態,並終期預測在斷層上盤的地表所將出現的變形類型及其範圍。其他的研究如車籠埔斷層的深井鑽勘等。這些研究最終可提供資料作為地震災害的危害度評估分析,以期達到防災為目的。

  • 演講者簡介: 西元1994年(民國83年)中央地球科學畢業,同年錄取於台大地質研究所,此後專功野外地質調查及地質構造的分析研究。西元1996年畢業,服役後(西元1998年)參於中央地質調查所的活動斷層計畫,負責台灣北部及中部共八條斷層的地表地質調查,其間適逢集集地震,遂參與集集地震斷層的地表斷層跡調查工作,此後備感對活斷層知識的缺乏,因此決定再回校園進修,西元2000年至2002年於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擔任助教並準備出國事誼,西元2002年8月來到普渡大學。

    Download Presentation Files: Active Faults in Taiwan